社會民生
讓健身成“動感地帶”
固安縣小學生正在參加當地陸地冰壺比賽。本報記者 馬越 攝
每天清晨,在公園、廣場、居民小區,有人做操,有人跑步,有人打太極拳,人們用自己喜愛的健身方式,開啟新的一天。
每個傍晚,廣場、公園、空地熱鬧起來,交誼舞、健身操,舞得火熱,跳得暢快……蓬勃開展的全民健身活動,讓廊坊充滿朝氣與活力。
立足于增強群眾體質、提高群眾健康水平,我市圍繞“群眾六個身邊工程”(完善群眾身邊的健身組織、建設群眾身邊的健身設施、組織群眾身邊的健身活動、舉辦群眾身邊的健身賽事、提供群眾身邊的健身指導、講好群眾身邊的健身故事),著力推進各項體育惠民工程,打造精品全民健身活動,傾力構建具有當地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。
“只要天氣好,我就來這兒鍛煉身體,從家里出來步行5分鐘就到,我們這些退休老人有了好去處,廊坊的健身設施越來越棒。”市民李大爺說。
為加強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建設,我市牢牢把握體育事業“健民、育民、親民、樂民”的民生特征,推進體育民生工程建設,構建全民健身服務體系,合理布局體育場地設施建設,讓市民在家門口享受運動樂趣。
2020年,市體育局在人民公園、瑞豐公園、丹鳳公園、文化公園投入770余萬元,建設二代新型智能健身路徑、棋苑驛站、振動亭等。這是我市首批投入的二代智能戶外健身器材,顯示屏供電采用太陽能自發電系統,可為夜間健身人員提供照明,軟件有后臺數據統計和處理系統平臺,屏幕可顯示日期、運動次數、運動卡路里等。
智能系統通過器械中的傳感設備,采集健身者的運動數據,將數據發送到電子表及云端,用戶掃描健身器上的二維碼下載APP,就可以看到自己的運動次數、時間、消耗熱量。
在安次區北史家務鄉劉各莊村小游園里,乒乓球臺、圍棋臺、羽毛球場地及各類健身器材一應俱全。“自打有了這小游園,大家健身、跳廣場舞有了去處,太好了!”正在哄孫子的董大媽說。
我市大力推進《全民健身實施計劃(2016-2020)》,強化“群眾六個身邊工程”,目前,建成鄉鎮體育工程65個、全民健身示范基地22個,為26個街道249個社區、103個鄉鎮3198個村(街)配建新國標體育健身設施,率先在全省實現市、縣、鄉、村四級公共健身民心工程全覆蓋。截至2020年12月,我市共有各類體育場館設施13844處,總面積達1169萬平方米,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.38平方米,共建設社會足球場地88塊。市、縣兩級環城綠色健身步道總長達100公里以上,完成主城區29個游園廣場健身設施升級改造。
此外,為及時發現和解決健身設施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,市體育局對全市3萬余件健身器材及場地設施進行安全巡檢,更新維修場地器材1200余處。對市數字化平臺派送和市長熱線反映的39處健身設施損壞案件及時處理。
2020年,我市建設完成13塊滑冰場(館),冰面總面積達9730平方米,全市總投資超過1.7億元,初步形成“冰雪體育運動、冰雪裝備研發制造、冰雪旅游、冰雪人才培訓、冰雪文化”等為核心的冰雪產業鏈。
市、縣兩級已全部建立體育總會、冰雪協會、老年人體育協會,成立各類體育社會組織218個、鄉鎮級(街道)體育組織187個,基層群眾健身站點達3000余個,體育人口達216萬人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有體育指導員7500余人,推動我市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。
以“運動廊坊(第二季)”為龍頭,舉辦全民健身日(月)、騎行、全民健步走、健身氣功展示、新年登高等大型群眾性體育健身活動。全市舉辦各類各層次健身活動2000余次、培訓100余次,參與人數達50余萬人次。
依托傳統節日、重大慶典活動和民間體育資源,開展元旦萬人長跑、全民耐力騎行、智力運動會、廣場舞展示等活動。強力推動精品活動、示范活動開展,提升“林溪谷·國際定向賽”“京津冀持杖健步走、門球賽”等品牌活動的群眾參與度和影響力,每個縣(市、區)至少打造一個在全市有影響力、在全省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品牌活動,形成“一地一品、一行一品”的體育品牌活動,以品牌活動帶動全民健身活動開展。